孤独的乐高玩家:当人际关系变成一个个积木套装
我坐在餐厅里,看着旁边谈笑风生的人群,突然意识到一个可怕的事实——在我的大脑里,每个人都像乐高说明书里规定好的模型。他们说着预期内的对白,做着可预测的反应,连嘴角上扬的弧度都像是用量角器校准过的,太恐怖了。
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的电子宠物。只要按时喂食、清理、玩耍,就能收获预期的亲密度,像是如意料中一样。现在的人际关系何尝不是如此?输入固定的话术,得到标准的回应。只不过这次的电子宠物变成了会呼吸的人类。
我的社交恐惧可能源于一个奇怪的超能力——我能自动把每个新认识的人归档到预先设置好的分类里:
1. 职场夸夸型(特征:说话自带三个感叹号)
2. 佛系敷衍型(特征:回复不超过五个字)
3. 人生导师型(特征:每句话都以"其实我觉得"开头)
最可怕的是,这套分类系统准确率高得惊人。上周聚会上,我甚至能预测到第三位来宾会在第7分钟开始谈论他的健身计划(误差±30秒)。
这种"人类观察实验"带来的副作用是,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也成了别人眼中的标准模板。也许在某个人的大脑里,我也被简化为"那个总是用奇怪比喻的聊天对象"?
最近尝试着打破这种思维定式。比如:
-故意在朋友说"最近怎么样"时回答"我的仙人掌昨天开花了"而不是"还行"
-把社交软件上的自动回复改成了手打(虽然打出来的还是差不多的话)
-尝试记住咖啡师今天换的新首饰而不是机械地说"老样子"...
效果很微妙。有时候会收获真实的笑容,有时候只会得到困惑的眼神。但至少,这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玩一个已经通关无数次的单机游戏。
也许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别人是不是模板,而在于我太执着于寻找规律。就像知道魔术原理的观众,再也无法享受魔术带来的惊喜。
所以现在,我要去做一件最不模板化的事情——把这篇文字的最后一句改成:
"看,窗外有只穿西装的松鼠在骑滑板车!"
(虽然你可能不会相信,但这确实是我此刻能想到的最不按常理结尾的方式了lol)
以上是我本人有时候真正的想法 虽然看着有些小众了(小众吗?